close
「與水共生」代表作 成龍溼地「高腳屋」落成 十年轉型路遙迢
商品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8%87%E6%B0%B4%E5%85%B1%E7%94%9F-%E4%BB%A3%E8%A1%A8%E4%BD%9C-%E6%88%90%E9%BE%8D%E6%BA%BC%E5%9C%B0-%E9%AB%98%E8%85%B3%E5%B1%8B-%E8%90%BD%E6%88%90-%E5%8D%81%E5%B9%B4%E8%BD%89%E5%9E%8B%E8%B7%AF%E9%81%99%E8%BF%A2-025600338.html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2018年05月16日 上稿編輯: CLiao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 雲林報導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從原本典型的農村,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沒農地無法耕種。看似劣勢、悲情,只能領補貼的成龍村,因林務局承辦人員不同的解讀,而具有不凡的視野。在引入觀樹基金會陪伴村落後,開啟地層下陷地區契機。歷經9年陪伴,成龍村民早已習慣與外界積極互動,並以地方為榮。 成龍濕地以及藝術作品。攝影:廖靜蕙
林務局長林華慶回顧這段歷史時鼓勵林務局同仁,審視計畫能勇於突破框架,並願意蹲好馬步、不求速成,讓社區的力量發揮出來。
11日晚上,「第9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論壇前,近百名來自全台各地,關注藝術創作以及成龍村改變的與會者聚集在觀樹教育基金會新落成的「樂咖厝」(高腳屋台語諧音),聆聽林華慶以及觀樹駐成龍村主任王昭湄細數這段過程。 林務局長林華慶再度造訪成龍濕地,細數十年點滴。攝影:廖靜蕙 遇見觀樹
觀樹主任王昭湄還記得第一次到成龍村時,風大得讓人站不住腳,他心裡想著:這就是我未來要工作的場域嗎?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在此之前,他在苗栗苑裡的有機稻場推動有機農業,那是個相對穩定、舒適的環境。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變始於有機稻場。
他印象很深刻,曾有這麼一個人到有機稻場,很認真的閱讀每塊展板,一直到眾人都散去,還是仔細地閱讀著。當忍不住問他,有什麼需要協助之處?這個人提出了不可思議的要求:能不能到雲林口湖成龍村蹲點?他是剛到林務局保育組擔任技正的林華慶。
2009年1月,林華慶到林務局服務之前,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當時他十分關心台灣農地狀況,其中水田是他最關注的議題,包含生態、水源、涵養地下水資源的議題。有一次他偶然到了觀樹經營的苑裡有機稻場,從現場的展板提到台灣的農地以及遭遇的危機,讓他非常驚訝台灣有這麼關注農地議題的團體。
不僅如此,有一次到苗栗參觀「鴨箱寶」,這是家台灣早期人工便宜時,製作木鴨外銷美國的公司,曾盛極一時,後因工資上漲,被中國取代而面臨倒閉,因觀樹輔導轉型,得以起死回生。觀樹對外形象低調,這些事蹟卻讓林華慶對觀樹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走一里路
林華慶初到林務局就接手成龍村生態補貼計畫。這項計畫在農民四處陳情、農委會認定是濕地與保育有關而交給林務局,從2005年開始。內部氛圍認為就是每年給錢、單純的計畫。雖說給錢,還是有些生態監測調查。他翻閱前4年計劃調查,發現調查資料中居然出現青鱂(音同昌)魚。這種魚大概只剩下宜蘭雙連埤還有很少數的地方,而且都是水梯田、沒有外來種大肚魚競爭得乾淨水源。他大感驚訝,決定到現場一探究竟。
一到此地就知道不可能有。雖然感覺受騙,這一趟路卻仍有些意外收獲。眼目所及,濕地沿岸廢置彈簧墊、為防淹水加高房舍之後的廢建材,還有和台灣其他沿海濕地相同宿命的大量垃圾。
但是走在環村路上,卻有為數不少的水鳥低頭覓食,從鳥的角度看來似乎是不錯的棲地,這使得賞鳥可及性高;另外,一些特色產業,如烏魚子產量,在全台數一數二。雖然地層下陷帶給居民無限傷感,但這景觀在台灣非常獨特。 台17線邊坡護岸,在泥灘地上可見零星的東方環頸鴴身影。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成龍村具有獨特又滿有活力的地方產業。攝影:廖靜蕙
到這裡,農地被淹沒無從生產的悲情早就一掃而空,他看到的是無限的可能,有如一顆「還沒有擦亮的珍珠」。他心裡惦記著,得邀請外部的團體長期駐村陪伴協力才行!於是當有機稻場的工作人員問他需要什麼時,他提出成龍村的召喚,工作人員也沒令他失望:這一定得找王昭湄!
為了說服基金會來成龍村,林華慶有一次特定帶小孩參加有機稻場活動。那天下著大雨,王昭湄本來以為,插秧活動會取消,沒想到林華慶仍從基隆帶著小孩參加活動,使他不得不從台中趕來相陪。
林華慶兩個學齡小孩光著腳丫,一個下田玩得不亦樂乎,另一個不願意下田在一旁 蹓達,他形容當時的林華慶就像個爸爸,很傷腦筋不知該如何處理。兩個孩子如今都已是大學生,而觀樹也因為這些累積的印象,以及林華慶殷勤地拜訪、勸說,半年後點頭進駐成龍村。2009年6月啟動的這項計畫,逐漸翻轉成龍村。
「邀觀樹真的是三顧茅廬!」林華慶感概的說。
「從台中行政辦公室開車到成龍村要1小時40分鐘。」這幾年往返於台中辦公室和成龍村,王昭湄已能精確估算交通時間。 三代班上課了
9年前的成龍村,年輕人少、濕地狀況也不同。觀樹一進來,就從三代班做起。三代班指得是村裡常見的三代同堂,一起來認識學習濕地是什麼,不同的是,讓孩子帶動長輩。當時三代班的孩子,有些已經上大學。「回顧這項作法,證明從三代班做起是對的,也看到未來接棒的機會。」林華慶說。
2009年計畫目標除了成龍濕地生態環境地復育,也朝向輔導產業轉型為友善環境的養殖方式,三代班發揮了極大的學習功能,王昭湄成了孩子們口中的「QQ湄」。
其次,王昭湄到此地不久,評估當地困境,就建議林務局在此地舉辦國際藝術活動,並稱為「下猛藥」,引入外界的注視,擾動村落氣氛。林華慶一口說好。
「當地老人家並不喜歡外人稱此地為濕地,他們會說這裡不是濕地,都是農田。」林華慶說,但是透過藝術活動引入的人群,讓村民重新檢視成龍濕地另一方面的價值,因為生態豐富啟發藝術創作,並引發外界關心地方發展。 蚶仔寮路的魚塭收成後,可見大群小白鷺、高蹺鴴,及少量但多種類的鷸科在此覓食。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林華慶說,身在其中,很難察覺改變,2013年他離開林務局,反而給了他拉開距離的機會。2015年成龍村反火葬場事件中,過去不受重視的濕地,讓不少成龍村的年輕人挺身相護,他們以成龍村已有重要濕地,質疑蓋火葬場的適切性,不惜上街頭抗議。看到村民以自己的村落為榮,他深感邀請觀樹入駐的決定是對的。 改變思維詮釋劣勢
提到為何林務局願意長期投入資源,陪伴一般人視為劣勢的社區?林務局長林華慶接採訪時表示,從成龍村這個案例,林務局關切的是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區發展的契機,一般人眼裡充滿劣勢,其實隱含生機,改變思維就可能成為優勢。
就以成龍濕地而言,60公頃長期海水淹沒的農地,經過長時間休養生息,已經有非常豐富的水域、水鳥生態,從賞鳥遊憩角度而言,具有親和性、可及性,獨特、無可替代。再加上特色產業、特殊的人文歷史,這些資源和元素重新串聯、包裝,再加上村民意識的翻轉,是林務局評估改變嚴重地層下陷的契機。
林務局過去在成龍村的耕耘,一開始是著眼於濕地生態,這十年跟著觀樹、村民一路摸索,讓村落發展的輪廓越來越清楚。豐富的生態、特殊的景觀之外,引入專家增加產業轉型,以不抽地下水以純海水養殖的方式,減緩地層下陷的速度;另外,觀樹以高腳屋(樂咖厝)的規劃示範,證明此地與水共生的智慧。 為方便救災而填高的道路,呈顯出視覺上的地層下陷。攝影:廖靜蕙 高腳屋示範與水共生的智慧。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這些努力非讓其他單位、團體複製,而是做為其他地層下陷區構思、重建生活、生產的參考,如何挖掘在地,無論是生態、產業或人文歷史方面的特色。「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性,無法照章複製。」
同樣的概念也表現於林務局推動水梯田保全計畫上,水梯田因生產力較低,最容易被放棄,卻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地景。但是從其生態或特殊的文化地景紋理著眼,是有可能結合社區居民形塑另外發展方式。 突破窠臼蹲好馬步持之以恆
原本只是給經費補助的計畫,因為他多走一里路,而重新詮釋、充實了計畫的意涵。他說,公務人員雖依法行政,仍要積極而非因循,認為之前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是願意多一點想像力、多花一點心思,找出新的可能。
「要勇於突破窠臼,不要受限於既有的框架。」除此之外,林華慶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同仁,要有耐心,不要急著看見成效,寧可多花點時間,把基礎打好、馬步蹲穩,與社區聚落一起突破逆境,重新詮釋劣勢。 第9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作品賞析「濕地上的羽翼」 「這9年來,成龍濕地已成為越來越多候鳥的家!」2010年曾來過藝術季的法國藝術家Myriam du Manoir,是成龍濕地藝術計畫第一屆的藝術家。今年,他重返成龍濕地,以竹子作出框架結構,再以蘆葦和回收布料編織物作局部覆蓋, 提到這9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受到村民態度人的改變。他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這裡的居民都很害羞;今年他發現居民都很熱情,從開幕到現在,居民都願意、主動的提供幫助,他這次的作品其中有部部分需要織布,很多村民都會主動幫忙他一起織布,還會送飲料;這回他發現居民為這片土地感到驕傲,樂於參與公共事務。 這些改變也影響他的創作。他這趟來之前,就曾透過影像了解成龍村的改變,構思作品如何與現況結合,因此決定以織布的行為,讓居民參與。此次他的創作理念是讓成龍村的居民感受到,他們的參與如何帶來改變。 濕地上的羽翼作品。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延伸閱讀
- 成龍溼地首座高腳屋 與地層下陷共存30年
- 解地層下陷淹水惡夢 成龍濕地蓋起高腳屋
- 為地層下陷踩煞車 觀樹健康養殖力爭上游 相關文章 廢曬鹽田新生命 志工參與營造南布袋濕地 2018/05/11 211385 [nothing_1] 祭鐵腕! 高美濕地美堤路攤販違建拆除了 2018/05/04 環團爆東鼎案涉不當黨產 藻礁專家會議流會 2018/04/13 210887 [nothing_1] 口湖成龍濕地 將列「地方級重要濕地」 2018/04/08 夢幻湖「聲景」盡收耳際 《在湖畔傾聽》新作發表 2018/04/01 【你來報報】公園人工溼地營造有成 北市賞螢季即將開跑 2018/03/30 濕地雲林口湖鄉雲林縣口湖鄉台灣新聞成龍濕地高腳建築社區營造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畢竟是人的社會,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與貓先生、龜小姐,微曦中閱讀,斗室中寫作。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商品訊息簡述:
「與水共生」代表作 成龍溼地「高腳屋」落成 十年轉型路遙迢
商品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8%87%E6%B0%B4%E5%85%B1%E7%94%9F-%E4%BB%A3%E8%A1%A8%E4%BD%9C-%E6%88%90%E9%BE%8D%E6%BA%BC%E5%9C%B0-%E9%AB%98%E8%85%B3%E5%B1%8B-%E8%90%BD%E6%88%90-%E5%8D%81%E5%B9%B4%E8%BD%89%E5%9E%8B%E8%B7%AF%E9%81%99%E8%BF%A2-025600338.html
商品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8%87%E6%B0%B4%E5%85%B1%E7%94%9F-%E4%BB%A3%E8%A1%A8%E4%BD%9C-%E6%88%90%E9%BE%8D%E6%BA%BC%E5%9C%B0-%E9%AB%98%E8%85%B3%E5%B1%8B-%E8%90%BD%E6%88%90-%E5%8D%81%E5%B9%B4%E8%BD%89%E5%9E%8B%E8%B7%AF%E9%81%99%E8%BF%A2-025600338.html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2018年05月16日 上稿編輯: CLiao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 雲林報導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從原本典型的農村,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淹沒農地無法耕種。看似劣勢、悲情,只能領補貼的成龍村,因林務局承辦人員不同的解讀,而具有不凡的視野。在引入觀樹基金會陪伴村落後,開啟地層下陷地區契機。歷經9年陪伴,成龍村民早已習慣與外界積極互動,並以地方為榮。 成龍濕地以及藝術作品。攝影:廖靜蕙
林務局長林華慶回顧這段歷史時鼓勵林務局同仁,審視計畫能勇於突破框架,並願意蹲好馬步、不求速成,讓社區的力量發揮出來。
11日晚上,「第9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論壇前,近百名來自全台各地,關注藝術創作以及成龍村改變的與會者聚集在觀樹教育基金會新落成的「樂咖厝」(高腳屋台語諧音),聆聽林華慶以及觀樹駐成龍村主任王昭湄細數這段過程。 林務局長林華慶再度造訪成龍濕地,細數十年點滴。攝影:廖靜蕙 遇見觀樹
觀樹主任王昭湄還記得第一次到成龍村時,風大得讓人站不住腳,他心裡想著:這就是我未來要工作的場域嗎?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在此之前,他在苗栗苑裡的有機稻場推動有機農業,那是個相對穩定、舒適的環境。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變始於有機稻場。
他印象很深刻,曾有這麼一個人到有機稻場,很認真的閱讀每塊展板,一直到眾人都散去,還是仔細地閱讀著。當忍不住問他,有什麼需要協助之處?這個人提出了不可思議的要求:能不能到雲林口湖成龍村蹲點?他是剛到林務局保育組擔任技正的林華慶。
2009年1月,林華慶到林務局服務之前,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當時他十分關心台灣農地狀況,其中水田是他最關注的議題,包含生態、水源、涵養地下水資源的議題。有一次他偶然到了觀樹經營的苑裡有機稻場,從現場的展板提到台灣的農地以及遭遇的危機,讓他非常驚訝台灣有這麼關注農地議題的團體。
不僅如此,有一次到苗栗參觀「鴨箱寶」,這是家台灣早期人工便宜時,製作木鴨外銷美國的公司,曾盛極一時,後因工資上漲,被中國取代而面臨倒閉,因觀樹輔導轉型,得以起死回生。觀樹對外形象低調,這些事蹟卻讓林華慶對觀樹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走一里路
林華慶初到林務局就接手成龍村生態補貼計畫。這項計畫在農民四處陳情、農委會認定是濕地與保育有關而交給林務局,從2005年開始。內部氛圍認為就是每年給錢、單純的計畫。雖說給錢,還是有些生態監測調查。他翻閱前4年計劃調查,發現調查資料中居然出現青鱂(音同昌)魚。這種魚大概只剩下宜蘭雙連埤還有很少數的地方,而且都是水梯田、沒有外來種大肚魚競爭得乾淨水源。他大感驚訝,決定到現場一探究竟。
一到此地就知道不可能有。雖然感覺受騙,這一趟路卻仍有些意外收獲。眼目所及,濕地沿岸廢置彈簧墊、為防淹水加高房舍之後的廢建材,還有和台灣其他沿海濕地相同宿命的大量垃圾。
但是走在環村路上,卻有為數不少的水鳥低頭覓食,從鳥的角度看來似乎是不錯的棲地,這使得賞鳥可及性高;另外,一些特色產業,如烏魚子產量,在全台數一數二。雖然地層下陷帶給居民無限傷感,但這景觀在台灣非常獨特。 台17線邊坡護岸,在泥灘地上可見零星的東方環頸鴴身影。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成龍村具有獨特又滿有活力的地方產業。攝影:廖靜蕙
到這裡,農地被淹沒無從生產的悲情早就一掃而空,他看到的是無限的可能,有如一顆「還沒有擦亮的珍珠」。他心裡惦記著,得邀請外部的團體長期駐村陪伴協力才行!於是當有機稻場的工作人員問他需要什麼時,他提出成龍村的召喚,工作人員也沒令他失望:這一定得找王昭湄!
為了說服基金會來成龍村,林華慶有一次特定帶小孩參加有機稻場活動。那天下著大雨,王昭湄本來以為,插秧活動會取消,沒想到林華慶仍從基隆帶著小孩參加活動,使他不得不從台中趕來相陪。
林華慶兩個學齡小孩光著腳丫,一個下田玩得不亦樂乎,另一個不願意下田在一旁 蹓達,他形容當時的林華慶就像個爸爸,很傷腦筋不知該如何處理。兩個孩子如今都已是大學生,而觀樹也因為這些累積的印象,以及林華慶殷勤地拜訪、勸說,半年後點頭進駐成龍村。2009年6月啟動的這項計畫,逐漸翻轉成龍村。
「邀觀樹真的是三顧茅廬!」林華慶感概的說。
「從台中行政辦公室開車到成龍村要1小時40分鐘。」這幾年往返於台中辦公室和成龍村,王昭湄已能精確估算交通時間。 三代班上課了
9年前的成龍村,年輕人少、濕地狀況也不同。觀樹一進來,就從三代班做起。三代班指得是村裡常見的三代同堂,一起來認識學習濕地是什麼,不同的是,讓孩子帶動長輩。當時三代班的孩子,有些已經上大學。「回顧這項作法,證明從三代班做起是對的,也看到未來接棒的機會。」林華慶說。
2009年計畫目標除了成龍濕地生態環境地復育,也朝向輔導產業轉型為友善環境的養殖方式,三代班發揮了極大的學習功能,王昭湄成了孩子們口中的「QQ湄」。
其次,王昭湄到此地不久,評估當地困境,就建議林務局在此地舉辦國際藝術活動,並稱為「下猛藥」,引入外界的注視,擾動村落氣氛。林華慶一口說好。
「當地老人家並不喜歡外人稱此地為濕地,他們會說這裡不是濕地,都是農田。」林華慶說,但是透過藝術活動引入的人群,讓村民重新檢視成龍濕地另一方面的價值,因為生態豐富啟發藝術創作,並引發外界關心地方發展。 蚶仔寮路的魚塭收成後,可見大群小白鷺、高蹺鴴,及少量但多種類的鷸科在此覓食。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林華慶說,身在其中,很難察覺改變,2013年他離開林務局,反而給了他拉開距離的機會。2015年成龍村反火葬場事件中,過去不受重視的濕地,讓不少成龍村的年輕人挺身相護,他們以成龍村已有重要濕地,質疑蓋火葬場的適切性,不惜上街頭抗議。看到村民以自己的村落為榮,他深感邀請觀樹入駐的決定是對的。 改變思維詮釋劣勢
提到為何林務局願意長期投入資源,陪伴一般人視為劣勢的社區?林務局長林華慶接採訪時表示,從成龍村這個案例,林務局關切的是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區發展的契機,一般人眼裡充滿劣勢,其實隱含生機,改變思維就可能成為優勢。
就以成龍濕地而言,60公頃長期海水淹沒的農地,經過長時間休養生息,已經有非常豐富的水域、水鳥生態,從賞鳥遊憩角度而言,具有親和性、可及性,獨特、無可替代。再加上特色產業、特殊的人文歷史,這些資源和元素重新串聯、包裝,再加上村民意識的翻轉,是林務局評估改變嚴重地層下陷的契機。
林務局過去在成龍村的耕耘,一開始是著眼於濕地生態,這十年跟著觀樹、村民一路摸索,讓村落發展的輪廓越來越清楚。豐富的生態、特殊的景觀之外,引入專家增加產業轉型,以不抽地下水以純海水養殖的方式,減緩地層下陷的速度;另外,觀樹以高腳屋(樂咖厝)的規劃示範,證明此地與水共生的智慧。 為方便救災而填高的道路,呈顯出視覺上的地層下陷。攝影:廖靜蕙 高腳屋示範與水共生的智慧。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這些努力非讓其他單位、團體複製,而是做為其他地層下陷區構思、重建生活、生產的參考,如何挖掘在地,無論是生態、產業或人文歷史方面的特色。「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性,無法照章複製。」
同樣的概念也表現於林務局推動水梯田保全計畫上,水梯田因生產力較低,最容易被放棄,卻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地景。但是從其生態或特殊的文化地景紋理著眼,是有可能結合社區居民形塑另外發展方式。 突破窠臼蹲好馬步持之以恆
原本只是給經費補助的計畫,因為他多走一里路,而重新詮釋、充實了計畫的意涵。他說,公務人員雖依法行政,仍要積極而非因循,認為之前怎麼做就怎麼做;而是願意多一點想像力、多花一點心思,找出新的可能。
「要勇於突破窠臼,不要受限於既有的框架。」除此之外,林華慶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同仁,要有耐心,不要急著看見成效,寧可多花點時間,把基礎打好、馬步蹲穩,與社區聚落一起突破逆境,重新詮釋劣勢。 第9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作品賞析「濕地上的羽翼」 「這9年來,成龍濕地已成為越來越多候鳥的家!」2010年曾來過藝術季的法國藝術家Myriam du Manoir,是成龍濕地藝術計畫第一屆的藝術家。今年,他重返成龍濕地,以竹子作出框架結構,再以蘆葦和回收布料編織物作局部覆蓋, 提到這9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受到村民態度人的改變。他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這裡的居民都很害羞;今年他發現居民都很熱情,從開幕到現在,居民都願意、主動的提供幫助,他這次的作品其中有部部分需要織布,很多村民都會主動幫忙他一起織布,還會送飲料;這回他發現居民為這片土地感到驕傲,樂於參與公共事務。 這些改變也影響他的創作。他這趟來之前,就曾透過影像了解成龍村的改變,構思作品如何與現況結合,因此決定以織布的行為,讓居民參與。此次他的創作理念是讓成龍村的居民感受到,他們的參與如何帶來改變。 濕地上的羽翼作品。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延伸閱讀
- 成龍溼地首座高腳屋 與地層下陷共存30年
- 解地層下陷淹水惡夢 成龍濕地蓋起高腳屋
- 為地層下陷踩煞車 觀樹健康養殖力爭上游 相關文章 廢曬鹽田新生命 志工參與營造南布袋濕地 2018/05/11 211385 [nothing_1] 祭鐵腕! 高美濕地美堤路攤販違建拆除了 2018/05/04 環團爆東鼎案涉不當黨產 藻礁專家會議流會 2018/04/13 210887 [nothing_1] 口湖成龍濕地 將列「地方級重要濕地」 2018/04/08 夢幻湖「聲景」盡收耳際 《在湖畔傾聽》新作發表 2018/04/01 【你來報報】公園人工溼地營造有成 北市賞螢季即將開跑 2018/03/30 濕地雲林口湖鄉雲林縣口湖鄉台灣新聞成龍濕地高腳建築社區營造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畢竟是人的社會,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與貓先生、龜小姐,微曦中閱讀,斗室中寫作。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商品訊息簡述:
「與水共生」代表作 成龍溼地「高腳屋」落成 十年轉型路遙迢
商品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8%87%E6%B0%B4%E5%85%B1%E7%94%9F-%E4%BB%A3%E8%A1%A8%E4%BD%9C-%E6%88%90%E9%BE%8D%E6%BA%BC%E5%9C%B0-%E9%AB%98%E8%85%B3%E5%B1%8B-%E8%90%BD%E6%88%90-%E5%8D%81%E5%B9%B4%E8%BD%89%E5%9E%8B%E8%B7%AF%E9%81%99%E8%BF%A2-025600338.html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